close
好久以前 我也想過 “美” 到底有沒有用? “藝術”到底有沒有用? 覺得自己喜歡的工作的一切是很沒有產值的 不管是本質論的說 : 每一件是本來就有它存在的意義 或是很功利主義的說 : 藝術品值很多錢 都不是很能說服我 後來我看到朱少麟在 “燕子”一書寫到 : 因為有美, 人才有尊嚴 那時我覺得有點唱高調, 真是藝術人安慰自己的言論 漸漸的, 我才發現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美, 是尊嚴的表現 這個美不只是一幅畫, 一支舞, 是生活的態度 當我們不只在意前門漂不漂亮, 不只在意家後面的水溝有沒有蚊蠅, 也在意後門整個環境美不美時 生命就不只是苟延殘喘, 得過且過 當觀光區的餐廳試著跟周遭的景物融合, 不做任何視覺上的,味覺上的破壞, 雖然可能要多花一點預算, 雖然招牌比較不搶眼, 雖然垃圾不能往外堆, 但在生活的態度上, 即是一種自重也尊重他人的展現. 而這種態度, 就會使人抬起頭挺著胸的活著. 當我們買家裡的一切用具還考慮了美感, 不只是可以用就好 就代表我們對自己生活品質的要求 當然我不是說要買很貴很貴的裝飾或設計作品, 我說的是一個態度 比如說, 買盤子,碗筷時會注意配色, 買椅子會連搭配桌子的顏色質地等一起考慮, 而不是不顧一切的把哪個偉大的品牌整個扛回家.
所以當有人說, 高雄只不過是變漂亮罷了, 算什麼了不起的政績. 這話我不是很同意的. 如果因為城市美, 所以高雄人可以自信有尊嚴的生活, 遇到台北人不會自形慚穢, 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好事. 我認為這其中比較值班討論的是, 什麼叫美? 把愛河點滿燈就叫美? 把愛河搞成塞納河叫好? 在大馬路邊擺咖啡座叫閒適? 當然你可以說美是沒有一定標準的, 主觀的. 公共藝術不是個人創作, 文化政策也不是政治傳宣. 哲學辯論裡的美和藝術推廣的美應該要取得平衡點. 若文化政策沒有好好做, 政府便做了很差的美術教育, 間接扭曲民眾美感觀念. 所以說, 關於 “美” 的一切活動都是很重要的 只是我不懂了, 為什麼現代視覺藝術要以一個把美去掉的形式繼續前進呢? 去掉美的藝術, 不再提供愉悅感動的藝術, 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 從此變成一個獨立的, 專門的甚至哲學式的學問 這算是一種本質的失去? 這種所謂的進步, 新的里程碑其實是象牙塔裡的人的自慰活動嗎? 當然這牽涉到藝術是不是真的以美為前提. 老娘不是美學家, 還是就此閉嘴的好 圖片來自 http://freego.aaeon.com.tw/art/file/200311101053/%E6%B0%B4%E6%9C%8844.jpg http://freego.aaeon.com.tw/art/file/200311101053/%A4E%BAq.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elia 的頭像
    clelia

    巴黎12號線 凡爾賽門下車

    cle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