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人到了國外, 不靠盜版, 不靠下載, 的確是很難跟上台灣的一切 版權在我心中早就消失 還安慰自己 : “使用” 跟 “佔為己有” 是兩回事. 我只是使用, 沒有佔為己有 有時還覺得盜版是幫助知識傳播的工具 啊~~~大家不要學, 也不要檢舉我這個在國外的莘莘學子 前陣子看了這部電影 : 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 很感動 上網看了些影評, 專業和不專業的, 比如說這個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itw31215501 當然有褒有貶 我不想寫一篇專業影評, 也不夠格, 只是說說我的感想 我想我之所以感動, 不能忽略兩大因素 1我人在國外. 這三年多來, 呆在台灣的時間只有三個禮拜. 2我出生在嘉義縣一個好小好小的村, 離布袋東石都不遠 所以你大概知道了? 我的感動很多是來自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眷戀和對兒時的回憶. 看完了地中海的碧海藍天, 會想念台灣灰藍灰藍的一片 連海邊的煙囪都變得很美 跟美麗有禮的法國人打慣了交道, 會懷念小時村裡扯破鑼嗓的歐巴桑 雞婆跟閒言閒語都變得熱切 想起鄰居家不停吃草的壯碩大水牛, 和我對著它哞哞叫它卻溫吞吞的瞪著我看的黃牛 還有每天經過的那個誰, 我跟弟弟管他叫牽牛伯伯 想起從小每天被載去學校的那條沒有盡頭的沿海公路, 旁邊掛著死貓的木麻黃, 綠綠的嚇人的一袋, 總能把我從瞌睡中嚇醒, 趕快再抱緊騎著摩托車的媽媽的腰 想起我跟爸爸感情還不錯時, 他也指著海邊的水泥肉粽跟我說那叫消波塊 一年一次的媽祖生日, 熱熱鬧鬧的遊街, 放鞭炮和吃辦桌 天天看到的魚塭和白鷺鷥, 還有夕陽西下, 飛過大片竹林的鳥群 所以你知道了, 那個東明相騎過的路, 是我長大的地方 他, 騎著車在旅行 我, 也在旅行 他, 經過我的成長 我, 正在離開 又或許, 還沒離開 導演陳懷恩說東明相有很美的獨處的樣子, 我想是的 他的聽障和不擅言詞, 讓他的臉更加俊美, 笑容更加純真動人 也讓這部戲不太一樣 這部戲的主角是孤獨沒錯, 卻是那麼完整 經過很多的人, 事 卻都只是經過, 沒頭沒尾的 淡淡的一筆 就像在日記本上交待一句:今天遇到一個外國金髮女生要去花蓮 那樣的簡單無趣 卻是一個很奇妙的邂逅和緣份 他的旅行 好像只是去完成一件自己的心願 這種旅行, 自我完成式的, 只是站在觀察者角度的, 對於旅行中的一切來去事物的接納, 隨緣和淡然 在我心中產生很大的共鳴 導演在處理這部影片的調子, 是淡的 講感情的時候, 有一點刻意的壓抑, 就像是一個明明很心理很情感很澎湃的人, 故做無事貌的說 : 都過去了 這點在東明相看著他爺爺跪在地上等神轎及前方家長在一片鞭炮聲中摀著他小朋友的耳朵的時候, 流下了眼淚, 又很快的擦去可以看出. 導演在呈現的時候也採取傾向紀錄的方式: 敘述他流淚的事實, 而非對觀眾營造出一個氣氛 : 你看他感動了, 你也很感動, 很想哭對不對? 或是東明相在西海岸遇到的騎士說著他有過一個一起騎車的朋友, 現在沒了, 朋友送的車也被偷了, 然後自己跳上堤防看海, 字幕延續著他朋友因救人往生的事. 在沒有說出的台辭裡, 東明相體會到那絲憂愁, 不捨跟感傷, 不問究竟的又陪那騎士騎一段路. 這些都是心裡的共鳴與理解, 抓住當下的情感去做點事. 這種有點晦澀迂迴表達情感的方式, 我蠻喜歡的, 覺得這是我在旅行時比較有可能遇到的情況及表達的方式. 一開始東明相遇到的鄧安寧拍片團隊, 有點無厘頭, 不過我就是喜歡無厘頭. 原本, 以為他要這樣無厘頭下去, 不過後來風格就變了. 說到這裡, 可能就得提到這部片的一個 “問題”: 他到底想要說什麼? “有些事現在不做, 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台灣海岸線的風景很美麗” “一段旅程遇到的人事物” 好像是紀錄片卻又是劇情片的的電影, 它的劇情到底有什麼連貫和脈絡? 似乎是單純在講旅行日記, 又像在講一個簡單的夢想, 這個旅程卻又間雜許多台灣的故事: 莎韻之鐘, 抗議的女工, 枯死的木麻黃, 媽祖生… 這些事的共同點是什麼? 藉著主角的眼睛看到的這些事, 導演要說什麼? 不可諱言, 這部片的確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故事主軸在進行, 沒有一個中心思想, 但是有很多很多的小火花. 不容否認, 有些時候有些段落進行的不太自然, 順暢 但是為什麼很多台灣人會感動? 會想哭? 因為是國片? 因為簡單易懂? 因為把台灣拍的很漂亮? 我想, 我覺得 這部片, 喚起很多人的共同記憶, 共同的感動 它記敘了很多不少台灣人的普遍經驗 : 鄉下爺爺家, 媽祖繞行, 愛發表長篇大論的爸爸, 誠懇熱情的農村人家… 它可能喚醒很多人的鄉愁與對往日的回憶. 對影片中台客到極點的導遊感到親切且會心一笑. 因為我們經歷過, 在看到影片的當下, 當初的悸動又上心頭 因為我們經歷過, 我們會因為覺得心有戚戚然, 而共鳴, 而感動. 另外, 我認為這部戲的成功跟台灣現在的大環境是有關的 如果說, 這部片呈現出來的是台灣眾生相, 為什麼台灣眾生相感人? 我推斷, 不只是因為親切, 還有自我認同, 自我肯定因此勇於自我呈現的感動 可以指著抗議的退休女工說 : 你看, 這是台灣, 這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歷史 需要多大的自信和勇氣, 還有對自己的認定 ?! 台灣人, 在去中國化去到變成政治遊戲的同時 這部片所展現出來的, 恰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所謂的 : 台灣特色 因此, 我們毫無顧忌的去愛, 去認同 : 你看, 這是我們的台灣 主角的這個單純的角色, 簡單的夢想, 顯得這麼的健康有希望 有一部分也反應出, 台灣的社會可能是一團亂吧?! 就像, 社會在缺少正義公理的時候, 包青天斬妖除魔連續劇會更加太快人心 正因為, 現實的生活是這樣的一團亂 我們轉而在電影裡尋找一個真, 期待一個自然, 等候一個清流, 寄託一個夢想 後記 : 至於有人說他不懂看到媽祖過境有啥好感動, 為什麼不去看電視台的進香新聞就好, 或者說導演過度美化的台灣風景等等, 我認為這是把生活和戲劇混在一起談了. 電影跟新聞本來就是不同的形式, 有不同的目的, 沒什麼好比較 ; 攝影本來就是呈現拍攝者的主觀立場, 去達到他要的目標, 表達他要講的思想. “過度美化” 一詞一樣是把現實與電影攪在一起, 就像撕破照片就以為把人撕裂一樣. 風景畫, 也不會把一地的拉機畫給你看. 看風景畫, 可以去看他的畫法, 構圖, 呈現的氣氛, 或者畫家心目中大自然的樣子, 而不是說 : 你少畫了一棵樹, 錯了; 或是說: 你把這座山變小了, 難怪構圖漂亮, 做弊! 同理可證於電影, 攝影的領域. 好認真的一篇文章…(自己都感嘆了起來 : 唸書有這麼認真就好) photo from: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poster&filmid=fitw31215501&pid=P-fitw3121550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elia 的頭像
    clelia

    巴黎12號線 凡爾賽門下車

    cle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